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从3个故事看国家公园给青海带来的改变——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式侧记
2023/08/20

微信图片_20230820112346.jpg

两位解说员向参展嘉宾及媒体介绍。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西海全媒体记者 祁宗珠 摄

微信图片_20230820112353.jpg

青绣展——《百鸟朝凤·百花齐放》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动人画卷。李娜 摄

微信图片_20230820112359.jpg

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会场


西海全媒体记者 吴梦婷 祁宗珠

       2019年8月19日,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西宁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并形成论坛重要成果《西宁共识》;2023年8月19日,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再次在西宁举办。这是青海的盛事,是展现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创建成效的重要平台。

       开幕式上呈现的一组组数据是最好的说明。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中国三大江河源头的整体保护,藏羚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7万多只,园区17211名牧民选聘为生态管护员;武夷山国家公园实现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发展格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加强雨林生境恢复,海南长臂猿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恢复到6群37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已经超过50只,野生东北豹的数量超过了60只;大熊猫国家公园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得到保护。

       伴随着国家公园的建设进程,今天的中国大地,万物和谐共生正在由愿景变为现实。国家公园建设给青海带来了什么?在开幕式现场讲述的3个发生在青海的故事中能找到答案。

       第一个故事是牧民。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属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云塔是昂赛乡的一名牧民,以前云塔全家的收入靠牛羊养殖,现在云塔当上了生态管护员,并通过经营民宿、餐饮、生态旅游等,增收的渠道更多了,年均收入增加了3万多元。和云塔一样,越来越多的牧民通过生态管护岗位和特许经营收入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受益。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身份职责、收入结构变化的背后,是国家公园建设给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深刻变化。

       第二个故事是雪豹。2018年祁连山国家公园监测到5只雪豹同框的罕见画面。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雪豹行踪被发现和记录。据估计,青海雪豹数量已超过1200只,有研究表明,一只雪豹健康生存,食物链至少需上百只岩羊,支撑上百只岩羊至少需要100平方公里的草。雪豹作为旗舰物种,数量持续恢复的背后,是国家公园建设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整体优化,进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三个故事关于发展。以前来青海投资的企业最青睐青海的矿产资源,现在来青海的企业和在青海的工商业个体户都在生态资源上找商机、从绿色发展上赢先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思想意识、形式方式等变化背后是国家公园建设给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的深刻变化。

       生态日趋向好,生活环境日益美好,生活在青海大地上的人们深刻感知着这些变化,也为保护这片热土不懈努力。现场,一幅幅出自青海摄影师和民间摄影爱好者之手的摄影作品,展示了青海良好的生态,更是青海儿女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

     “近年来青海生态摄影作品频频在国际获奖。尤其2019年以来,有7件作品在国际顶级赛事获奖,在国内外生态摄影圈产生深刻影响,这种现象是也是生态摄影的‘青海现象’。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青海珍稀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摄影师更容易在青海这片土地上偶遇明星动物。”在一幅获奖摄影作品前,国际艺术摄影师协会中国区大使韩珂有感而发。

       会场内,专家学者在学术的争鸣与思想的碰撞中,进一步总结凝练国家公园创建的创新理论成果;会场外,随着工作人员下达起飞指令,500公里外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停放在一辆深绿色的多功能移动方舱车顶上的无人机随即起飞,展示出了数百公里外的山水林草景象。

     “这是我们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采用高通量卫星实时传输的监测画面。”现场解说人张侠介绍,目前,这项技术已在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部署了一套超远距离高清动物监测仪、高通量卫星等设备,实现了对旗舰物种、冰川及水源的实时感知监测,今后,有望在国家公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一体化监测中发挥更多作用。


来源:西海都市报


字体 【 收藏 打印
Copyright(©) 2019 by 北京华港展览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7074674号-15
技术支持:北京中展信合数据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