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
2023/08/16


       从白雪皑皑的北疆到芳草萋萋的南国,从一望无边的西部草原到绵延起伏的东部丘陵,最近10年,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生态文明画卷迅速铺展开来,中国自然保护地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切实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

       目前,国家公园建设和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蹄疾步稳地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和建设发展机制逐步完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逐步得到系统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故事”广为传播。

微信图片_20230816153533.png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中国面积最大、高寒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公园。(蔡征 摄)

建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两大标志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工作,亲自主持会议审定一系列制度文件,多次赴国家公园及体制试点区考察,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国家公园建设掌舵定向。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实施一系列有关国家公园的重要文件,构建了国家公园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国家公园法》被列入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年内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为了加强过渡期保护管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出台了《关于加强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推动出台了《国家公园设立规范》《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等5项国家标准。

       近几年,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两大标志性成果:

       一是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国务院批准5个国家公园设立方案,范围涉及青海、四川、吉林、海南、福建等10个省份,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第一批国家公园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公园这项重大创新制度落地生根,国家公园建设迈入新阶段。

       二是布局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2022年11月30日,我国正式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方案明确了国家公园创建设立工作流程、主要建设任务和实施保障措施。按照《方案》,中国在全国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遗产最精华、自然景观最独特、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严格保护起来,总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涉及700多个现有自然保护地。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推进功能优化和体系重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建立了近万处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这些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把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严格保护,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要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工作。林草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建立法规制度政策,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做好顶层谋划。

       2020年2月,我国正式启动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目前,经过多轮修改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初步形成。整合优化落地后,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冲突将得到有效解决,自然保护地布局将更加合理,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在加速整合优化的同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积极推进建章立制、加快自然保护地规划审查审批、强化监管、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标准体系,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国家公园研究院,指导推动地方和高校建立了一批国家公园研究平台,在自然保护地内建立了一大批科研工作站和监测站点。

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向世界讲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故事”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利于分级管理、分区管控、精准施策,实行差别化保护措施,增强生态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一年多来,保护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整体保护,藏羚羊种群恢复到7万多只。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体制、整合资源,保护了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着力打通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了集保护、监测、科研于一体的管理机制,实现东北虎、东北豹定居、扩散,东北虎种群数量达到50只以上,幼崽存活率提升到目前的50%以上,东北豹种群数量达到60只以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着力加强雨林生境恢复,海南长臂猿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恢复到6群37只。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商品林赎买、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实现集体林地林木统一保护,近年来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17个新物种。

       在自然生态保护得到加强的同时,国家公园园区居民的获得感也显著增强。各地统筹民生改善和社区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差别化生态补偿模式,优先选聘园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生态管护。三江源国家公园推行“一户一岗”,共选聘2万余名生态管护员。大熊猫国家公园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抵边示范村屯,中央财政全额承担野生动物损害补偿资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充分发挥黎族文化、热带雨林、茶旅融合等优势,实现生态美、百姓富,2022年毛纳村旅游收入达597万元,王下乡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武夷山国家公园推动生态茶园建设,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国家公园正在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名词,自然保护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央视推出的《秘境之眼》栏目播放自然保护区自动摄像机抓拍的野生动物自然生活场景,上百亿人次观看,实现了人与野生动物“不被打扰的相逢”。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自然保护地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显著成就。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国际认可度也在显著提升,2018年以来,中国新增两处世界自然遗产、6处世界地质公园,总数分别达到14处和41处,均居世界第一,3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人与生物圈网络。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公园的挂牌设立和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的持续深入,自然保护的“中国故事”将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潘春芳

               


字体 【 收藏 打印
Copyright(©) 2019 by 北京华港展览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7074674号-15
技术支持:北京中展信合数据服务有限公司